全球机器人四大金刚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带动了整个广东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注册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今年1~5月,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13621台(套),同比增长54.9%,国内*。
目前,全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过6500家,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经历从数量扩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借着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的风帆,广东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借船出海”,不断向价值链上端攀升。
统筹:汪万里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杨博、汪万里
成果:“借船出海”捞到“大鱼”
7月3日,在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位于东莞的广东天机机器人TR8荣获了“创新产品奖”,天机机器人TR8是目前全球同等规格的小型六轴工业机器人速度*快、防护等级*高的优势产品,是小型轻量化六轴机器人领域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借着安川电机的“船”,东莞的机器人找到了“蓝海”。
“机器人*重要的部件是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天机机器人采用了安川*新的Σ7机器人专用电机,以及目前全球体积*小功能*强大的控制器。同时天机机器人共享安川电机在全球的供应链系统,大到核心零部件,小到一颗螺钉、一个密封圈,都经过层层把关,从而保证每一个零部件的可靠品质。”该公司负责人说。
而广东利迅达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佛山7家广东省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之一,现在,已经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瑞士ABB集团的“*价值提供商”,成为后者全球销量前十位的客户。
利迅达和ABB集团展开技术合作,成立了全球*金属表面处理机器人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聚焦细分行业的机器人应用。利迅达的技术人员可以和ABB集团的研发人员“面对面”交流,在线上和线下分享课程培训,并协助就定向研发展开合作。
“仅在机器人抛光打磨板块,中国市场就占了全球六成以上。而只有在有市场的地方,才能打造出*好的产品,这是各方合作的原因。”广东利迅达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泽贤表示,去年上半年,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和利迅达自身能力的提升,ABB集团将拆装、维修机器人的售后服务资源开放给利迅达。与此同时,利迅达向下游企业展开技术、*的输出,匹配资源,业务辐射华南地区。
困局: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在何泽贤看来,目前国产机器人*大的问题,或许是“核心零部件现在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无论外资机器人集成应用*,还是国内机器人集成应用*,核心零部件都是如此。”
格力智能装备相关负责人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表示,近年国产机器人自主研发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仍主要控制在国际知名*的手中。减速机、伺服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在中国的市场75%以上都被国外的*占领。
“目前广东机器人企业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企业成本压力大。2015年,约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广东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杨娟、陈小红经过调研得出了这样的数据。
而“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导致本地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比之于外企,本地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尽管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国产机器人厂商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全球机器人四大金刚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带来利好的同时,杨娟、陈小红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国外机器人企业在我国从借助销售渠道发展到全产业链进入,从整机组装深入到关键部件生产,“广东自主*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受限”。
机会:机器人供给端和需求端增长迅速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他坚持认为,“作为全球*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广东仍然是*被看好、*具潜力、*有前景的阵地,机器人产业或将成为广东省的明星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广东省注册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2018年1~5月,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13621台(套),同比增长54.9%,供给端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广东在数控机床领域有比较好的基础,从数控机床到机器人,从研发生产到工业应用,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培育了一批工业机器人的整机、部件、配套集成制造企业;建立了一批数控产业技术平台,成立了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合作平台,全省已有广州、佛山、东莞3个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杨娟表示。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需求端市场增长迅速、空间广阔。”杨娟指出,“广东汽车、电子信息、金属制品、纺织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发展成熟,经过多年的积累,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水平,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良好载体。”
杨娟和陈小红都看好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门槛和成本的降低,企业更高、更广泛的需求逐渐得以满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巨大。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迫切需要,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这是全球机器人四大金刚的机会,也是广东机器人产业的机会,“借船出海”正逢其时,“而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自己‘造船出海了’。”东莞一家机器人公司负责人说。
样本:格力电器基本实现无人工厂生产
今年5月,格力自主研发的 “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经*组一致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说到“机器换人”,在珠海绕不开格力。早在2015年首届珠三角西岸装洽会,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因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对弈而成为“网红”。格力电器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机器换人”,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到现在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格力在这方面的投入就达到100亿元。
根据格力制定的自动化发展规划,要在3~5年实现无人化车间。截至2017年底,格力电器已实现工业机器人从1公斤到180公斤负载全系列机器人13款,产品精度*高可达0.02mm,并完成2000多台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包括搬运、码垛、焊接、打磨等应用。董明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透露,格力电器在全国有八个基地,基本都实现了无人工厂生产。
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前,格力的人均年产值为90多万元,自动化装备陆续投入使用后,人均年产值已经达到190多万元,效率大大提高。格力电器还在南京、武汉等城市建设“无人工厂”,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格力也将为其他企业提供“机器换人”的服务,格力的机器人将会走进更多的企业。
根据《珠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5—2025年)(征求意见稿)》,珠海要建格力国际智能制造基地和国机(珠海)机器人科技园两大机器人产业 ,目前一期主基地初步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广东国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区,年产值有望*过800亿元。到2025年,建成全省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实现向“珠海智造”转变,建成制造强市。